《食品与发酵工业》
这间工作室四面落白,窗台上养着颜色鲜亮的绿萝,另一间则用架子搁置着各种精致的餐具,长俏短润,各有其美。
张磊选择了一套暗黑色的餐具,将三文鱼切成长片,一字叠落排开,轻巧卷起,稍加修整,就成了一朵朵花,再配上绿色香草和紫皮小洋葱,色泽诱人。旁边的摄影师早已打光布景,等着按下快门。
几分钟后,三文鱼卷已经打蔫微塌,而在旁边的苹果电脑上,它仍以最美的姿态呈现。这正是这份工作吸引张磊的地方: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值得尊重,铭记它最美好的时刻。
张磊是名食品造型师,和摄影师搭档,为报纸、杂志和图书等平面媒体提供美食配图,为餐厅做宣传册,同时也接食品企业的广告。
他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爷爷和父亲善烹美食。他20岁入行,曾任五星级酒店西餐厨师、美食杂志编辑,2008年辞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食品造型师在国外有一套系统专业的体系,而在中国属于新兴职业,目前张磊的同行不超过10人,多是自学成才。
据介绍,美国波士顿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食品造型与摄影国际赛事,世界各路美食高手云集此处,一展绝学,并探讨未来的行业走势,整个过程宛如一场时装秀般炫目,且色香味俱全。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远远不够,中国也需要一流的食品造型师,烹饪功底深厚、创新思维天马行空、道具搭配熟练、对每道菜心存敬意而见之欢喜——这是与世界沟通的另一种语言,无声却有味,入眼也入心。
细节
这个行业非常讲究细节。牛肉要几分熟才能充满弹性?意大利面煮多久才根根饱满分明?必须十分精准才能成就一道美好的菜。
有一次张磊接了个活儿——给饺子和汤圆分别做造型。客户要求不要添加太多背景,纯粹展现主体。这其实更难。
先拍饺子。张磊自己购买食材,去不同的地方购买最优级的面粉、猪肉、葱姜,然后自己擀皮,和馅,包饺子。他和摄影师沟通,想拍摄咬掉一半的饺子,夹在筷子上。拍出来一看,皮不够白,不够透,饺子不够饱满,立不起来。他重新擀皮,再拍,还是不对劲。尝试多次后,才发现必须斜着切饺子,横截面大了,饺子馅才更饱满,而且照片看不出是斜切的。此外,全熟的猪肉馅显得干涩,而半熟的馅丰黏滋润,显得美味多汁。实验了N次,拍了一两天饺子,才得到最满意的一幅。
再拍汤圆。客户要求汤水清澈见底,汤圆的二分之一浮在水面上。张磊有点犯愁。汤圆都是按照自己的比重浮着的,如果不要求汤清澈,我们会在碗底铺小石头,垫高汤圆 ——这个二分之一如何解决呢?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张磊突然想到同仁堂的大药丸可以作为道具。他把药丸表层的蜡皮去掉,把药丸放进水里,看看浮出多少,沉了就去掉一点药仁,轻了就加一点面粉。之后,再在药丸外面裹上一层汤圆粉,煮好后,俨然就是一碗均匀圆润的半浮汤圆。
饺子和汤圆一共拍了5天,但也不是每次造型都如此费力。在丰富的实践中,张磊掌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技巧。比如煎牛排,煎锅上有凸出的横纹,所以煎好的牛排有凹进去的黑纹。黑纹并不均匀,有的人会拿眉笔来画,好看却不真实。我们用干净的扁扁的铁钳子,烧红后,直接在肉上压出好看的纹路,保证间距均匀。
在食材上作画,他有一种创造艺术的兴奋,这个行业给了他自由的空间。
现在的瓶颈是视野狭窄,国内没有食品造型师的系统培训,在网上读过国外的相关书籍,但中西烹饪理念不一样,呈现的造型也大相径庭,只能自己探索。
新的探索往往带来失败或者惊喜,也让人不觉得枯燥,永远有挑战。
有时张磊晚归,看到地铁广告牌上正是自己的美食造型,被扩放到如此之大,成就感随之而来。
态度
诗人苏东坡曾如此描绘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照片里活色生香的菜肴让人食指大动,在拍摄时却可能内含道具,无法下口。
在豆瓣网上,有人质疑张磊给食物造型是作假。张磊解释说:这一行其实很平实,我在真正做食物。只有常规手段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时,才会去做一些看上去很美却不能下口的东西。能用真的就不用假的,实在不成才找替身。比如那碗难搞的半浮汤圆。
美食杂志《贝太厨房》的食品造型师李健伟很自信,他造型的 绝大多数食品 拍完后都可以吃。而上海的美食摄影师杨书坤认为 大多数造型的食品 都难以直接食用,毕竟是为了镜头而存在的,不是为了端上餐桌。
上一篇: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有害物质分析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