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发酵工业

校企联盟实现食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策略探 

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校企联盟”是指学校和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经费、工程实践条件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团队和平台等服务,并与企业友好协作共同培养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达成互利共赢的一种新的协作方式。

一、“校企联盟”提出的背景

根据调查数据,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科技能力的培养。[1]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1]国内食品企业也普遍认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比较缺乏,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由此看出,高校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但是政府、学校都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省教育厅关于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应声而起。

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其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通过“3+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食品及相关行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中“3+1”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有针对性地完成1年的实践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是实现“订单式”培养的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但是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于校企合作不畅,往往导致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如何达成有效的“校企联盟”从而实现“订单式”培养,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校企合作的体系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食品专业新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针对“校企联盟”实现的策略展开探讨。

二、“校企联盟”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联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识。企业因为生产中的问题寻求学校的帮助,二者通过初步接触交流达成共识,建立合作的框架式协议。第二阶段,相知。企业将需要技术攻关的课题以立项的方式交给学校并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课题攻关,或派出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企业为实践基地,以学校的科研平台为保障,进行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最后企业利用学校的研究成果和人才改进生产。第三阶段,相依。通过前期合作的成果,校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础。学校提供专利、技术和人才,企业以学校为依托,负责生产和销售,提供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条件,吸纳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企业所得利益与学校共享,从而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三、“校企联盟”实施的策略

(一)政府指导,政策引导,引发“校企联盟”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有完善的政策使企业和高校趋向于合作,有一定频率的政府行为促成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事实上,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的合作意识很强,而企业的热情不够,这不仅仅是企业合作发展的意识比较滞后,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科学理念不完善的原因,而且也和政府的宏观导向有关。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尚缺乏完善的政策与法规支持,缺乏财政支持;在国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措施不力,多数校企合作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而流于形式。[2]要想切实有效地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引导和法制监管将发挥“校企联盟”孵化器的作用。

(二)高校助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企业“校企联盟”的意识

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还缺乏热情是导致合作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数企业也尝试和高校合作以期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但是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特点导致他们对高校的期望值小于实际值,因此合作的深度受阻。如果要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学校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应放低身价,让企业尝到合作带来的甜头。高校也要积极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规划,助力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培养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坚定企业“校企联盟”的意识与决心。

(三)专职教师到企业,巩固“校企联盟”

业内普遍认为教师的工程科技能力对培养学生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没有在工业部门工作过的教师占52.2%,工作1-5年的占26.1%,工作5年以上的占17.4%。[1]因此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很有必要。近几年,湖北工业大学每年都举行青年博士下企业的活动,服务期为1至2年。这样一方面培养锻炼了专职教师,使他们更好地从事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对培养和巩固“校企联盟”也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食品造型师玩转舌尖上的创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