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发酵工业

“白菜价”的临期食品如何撑起百亿市场 

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临保商品处理专柜设置在收银机旁。

(魏婧睿 摄)

?永辉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

(魏婧睿 摄)

市民在商场内选购临近保质期的商品。(王鹏 摄)

陈思佳 制图

实习生 张佩琳 杨欣冉 魏静睿

记 者 张凯凯 孙佳丽

临期食品,也被称为临保食品,顾名思义就是接近包装上标注的最后保质日期的食品。

这并非一个新兴概念——“白菜价”的进口食品,贴着黄色、红色折扣标签的零食,夜间价格“跳水”的猪牛羊肉,捆绑促销的牛奶和糕点……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近年来,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宁波各大超市都设立了临期食品专柜,线上的临期食品商店也与日俱增。

临期食品“低价促销”的销售模式,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让这一消费市场的扩张潜力无限。然而,临期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时有出现,部分消费者对临期食品也没有明确了解,“踩雷”事件频频发生。

如何转“报废”为“消费”,让卖出“白菜价”的临期食品成为消费者的“安心之选”?相关领域的探索道阻且长。

主打“折扣”的消费新宠

即将过期被扔掉的食物,正在撑起一个不折不扣的“百亿级”市场。

由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被吃掉,或者被扔掉——这是任何食品无法回避的两种宿命。但如果能在临近保质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食品进行低价销售,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薅羊毛”的机会,也是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理念的实践。

记者在宁波物美超市的一家门店看到,该店在收银台附近设置了临期食品专区,消费者在挑选完自己所需的商品后,目光往往会扫过此专柜。专柜上多为距离保质期只有一至两个月的商品,标有明显的特殊标识,价格非常实惠。例如原价5元的某品牌饼干,折后价仅需1.6元。

麦德龙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同样设立在收银台旁。店员告诉记者,由于折扣力度大,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原价较高的进口食品卖得最好,尤其受年轻人的欢迎。生鲜、糕点类大多即买即食,销售情况也很不错。”据店员介绍,临期食品其实也有“回头客”,有些顾客每周都会来门店采购一批临期食品。

“我经常购买临期食品。”专柜前,一名小伙子告诉记者,他认为“食品临期”并不能和“存在质量问题”画等号,相反,这类商品的性价比特别高。“临期的牛奶往往会打6-7折,一次购买,两三天内就能喝光,价格便宜,也没有什么质量问题,为什么不选择它呢?”小伙子说。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正是眼下临期食品规模迅速扩张的原因之一。“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往临期食品主要面向对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中老年顾客群,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他们在追求品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注意性价比,临期商品就成了他们的‘消费新宠'。”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一观点在《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中得到了印证。记者在报告中看到,年龄26-35岁的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占比达到了47.8%,这意味着临期食品的消费“主力军”已转向中青年群体。

临期食品有卖点也有“痛点”

打开淘宝,搜索临期食品特卖店,巧克力、坚果蜜饯、糖果布丁等零食品类应有尽有。充斥店铺首页的,还有“越临近越便宜”“一样的品质,更低的价格”“省钱才是硬道理”等口号。尽管这些商品名称前均标识明显的“临期”两字,月销量也均超万份,但细看差评关键词,不难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踩的“雷”。

“在网店购买临期食品时,我已经做好了有一定口感差异的心理准备,但遇到包装明显磨损甚至漏气的情况,心里还是很难容忍。部分商家宣称的‘保质期长'其实只是个幌子,保质期剩余时长参差不齐,评价里还有网友称收到了过期食品。”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

如何在购买临期食品时,尽可能降低踩“雷”的风险?记者采访了宁波华润万家某门店的客服经理。他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首先观察外包装有无破损,再仔细核算保质期,确保自己能够在剩余保质期内食用完。另外,购买糕点等糖分、油脂较高的食品,或是酸奶、熟食等保质期短且需要特殊储存的食品时,需要注意提前过期的风险。最后,注意不要囤货,理性消费,购买之后及时食用。

上一篇:查出高血压别担心,每天吃这几样食物,血压“
下一篇:没有了